• 搜索
    搜新闻
  • 您的位置: 首页 >  快讯

    《家在古城》:记录时代浪潮中的古城之变 焦点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来源:2023-05-04 09:51:27


    (资料图片)

    作者:张 凡 张志英

    作家范小青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家在古城》(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记录了江苏苏州古城的整体变迁以及古城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之变。全书分为“家在古城”“前世今生”“姑苏画卷”3部分,分别从历史建筑的今昔之变、名人故居的保护修缮、以“平江路”为代表的街区整改等方面对苏州古城展开述说。作品以时间为经,以地点为纬,经纬交织,呈现出苏州古城的地理、文化、历史全景,描绘出一幅鲜活生动的古城图画。

    作为范小青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家在古城》可以说是作家由“经验性写作”向“知识性写作”转变与探索的结晶,彰显出创作者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和强烈的人文关怀。相较于她此前的系列“苏味小说”,《家在古城》无疑更为真诚和质朴地呈现出作家对苏州风情、人情、世情游刃有余的细腻把握。与小说在想象中虚构世界不同,《家在古城》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将人物访谈录、政府文件、新闻消息、报纸文章和网友对话等各类资料在书中详细引述,使得作品内容扎实饱满,留存下一份苏州历史变迁和文化延传的宝贵记录。

    阔别旧居54载后重游故地,范小青从同德里出发,到状元府和状元博物馆,再到有“姑苏第一街”美誉的观前街,在与当地政府官员、民间文物保护工作者和寻常百姓的接触中,积累了大量古城修复和城市改造的一手资料,边走边写,以质朴无华的文字留存下人们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缩影。

    《家在古城》中,作家细致描绘了苏州古城修复和城市改造的艰辛和困难,其中交织的种种矛盾和关涉的多方利益曾让修复改造工程难以推进。作家在书中让不同人物发声,从“众声喧哗”中,读者可以清晰感受到古城修复改造之难。比如老宅修缮,就存在翻修难度大、产权不清、搬迁居民赔偿纠纷等诸多问题。作家还花费大量笔墨描写苏州古城的“城区居民家庭改厕工程”,这项耗时长、投资大、矛盾多的“厕所革命”,最终经过负责部门的多方协调、反复完善方案、细致执行实施,在3年内完成。

    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为何如今依然熠熠生辉?苏州古城保护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整体保护古城的格局和风貌,而不是散点式地只保护名人故居或是修复古典园林。此外,在修缮过程中还尽量做到不破坏其他建筑,比如书中提及的双塔影园的整个修缮过程就没有破坏大院任何一处。从《家在古城》中,读者看到的是苏州代表性街区小巷的时代变迁,感受到的是当地对每一条小街小巷和历史文脉的重视和呵护。恰恰是这种整体性保护模式使苏州古城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存下来,实现公益性、经营性、居住性等多维度“活态”利用。

    总的来说,范小青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记录着时代浪潮中的苏州古城之变,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守望现代化进程中的故土家园,留下了关于古城人情故事的“诗与思”。

    (作者分别系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_环球快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