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丨努力践行积极心理学的cheems
编辑丨Vitória
审核老师丨曲晓艳
(资料图)
“离开了家,才发现生活本身就可以让人崩溃,早上起床睡过头却没人叫我,小组作业却没有人可以搭档...度过的每一秒都在提醒我,我有多孤独...”
“我总是过着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课,一个人泡图书馆,一个人散步,一个人走夜路回寝室...”
“我一直很害怕一个人陷入人群,仿佛所有人都会在我背后指指点点。”
“当我想要找一个人倾诉时,我打开联系人列表,从头翻到尾,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午夜凌晨,当你点开“网抑云”深夜歌单,顺着万次评论往下滑,无数孤独的灵魂在emo的海洋里漂浮。
“我从未这般深切地感受到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依赖于这个世界。”
现状更像是,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找不到灵魂的栖居,只有孤独的游荡。(网易云音乐热门评论↓)
这大概是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现状。
说来很奇怪,印象中的大学应该是自由包容开放,有丰富多彩的社团、志同道合的伙伴,有充分的社交自由和社交权利,可是我们却变得孤独了,更多地独自一人面对生活,独自承受那些崩溃的瞬间。
甚至在偌大的校园,找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去宣泄。我们似乎很难适应这样一种孤独的无力感,我们渴望摆脱现状找到陪伴与归属。而现实却是,越来越多年轻人给自己贴上了 “社交恐惧症” 的标签,越孤独,越是将自己隔离在人际关系之外。
孤独感及其来源
孤独感是个体主观上感知的孤立状态,并能知觉到与他人隔离, 渴望人际交流无法满足 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Peplau & Perlman, 1982)。也就是说,孤独感来源于一种落差,一种个体与他人交往的实际水平与期望水平的差距。
按照罗伯特·维斯的孤独感认知差异模型,孤独感可以区分为 感情孤独 和 社交孤独 。
感情孤独是指个体与家人、恋人、好友之间的情感疏离,在生活中因 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而产生的感情孤立状态;社交孤独是指个体与社会的情感疏离, 缺乏社交网络或不能被社会群体接纳 ,因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孤立状态。两种孤独的状态在大学生身上均有明显体现。
人际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 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人际信任的缺乏,使个体对他人行为和意图的善意预期降低,从而产生情感上的疏离与隔绝,进而引发孤独感。
“社恐”也是年轻人回避社交的重要因素。而“社交焦虑”的确会进一步引起孤独感。 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 是一种重要的焦虑心理,是个人面对某种人际处境而产生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等消极情绪,从而产生了建立人际关系的障碍,导致孤独感的产生。
除此之外,自尊心与社会支持的缺乏、缺少必要的人际沟通技能训练等等都是孤独感的重要诱因。而孤独感对这些诱因又有一定反作用。不断增强的孤独感,会使年轻人对人际关系失去信任,对社交产生更大的焦虑和恐惧,社交技能退化,自尊心也会受到极大打击。
孤独感对我们的伤害
01抑郁
处于孤独状态的大学生面对负性事件时,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容易采取负性应对方式,自我压抑负性事件带来的影响,直至超过个体承受的极限,带来更严重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高孤独感的大学生,对负性情绪和负性事件缺乏合理的解决方式,也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长期以往的“隔离孤立”状态,最终容易导致抑郁情绪(薛桂英,赵小云,2009)。
02手机依赖
依据罗兰·米勒对于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论述,人的归属需要必须得到满足(Rowland S.Miller)。
长时间处于孤独情绪或者孤独感高的个体缺乏亲密的社会关系和广泛的社会支持,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选择逃避,手机的便利性和隐匿性恰好为其提供逃避空间。手机的多功能性等优势不仅满足使用者不暴露于大众面前的安全感的需要,还能在虚拟的亲密关系中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
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孤独
01改变孤独认知,接纳孤独
正念强调关注当下情绪状态,采取接纳和认知解离的方法应对当前的情绪状态(陈玥, 祝卓宏, 2019; Hayes et al., 2011)。接纳意味着放弃对自己负性情绪的挣扎,认知解离强调要避免沉迷过去的悔恨和未来的担忧中。
也就是说,正念可以让我们 避免因孤独感而产生的内耗和斗争 ,不带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地觉察当下的情绪状态,与“孤独感”和谐共处,带着“孤独感”出发。研究表明,正念可以调节孤独感和抑郁的关系,正念能力越强的大学生,孤独感对抑郁的影响越小。
02合理归因
我们感受到的孤独感与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
初入大学校园,陌生的一切对于我们人际关系的建立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阻滞。但环境会发生变化,一切都有可能向熟悉的、美好的方向转变。孤独未必一直持续,保持希望非常重要。
如果大学新生能把孤独的苦恼归结于不稳定的、短暂的影响因素,而不是自我或他人的缺陷,孤独感就能更轻松地得到克服,就能更乐观地期待事情会好转(Rowland S.Miller)。
03勇敢迈出这一步
爱的能力需要练习,建立人际关系同样需要。
要克服孤独,就应该 寻求友谊,不断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从关注他人的优秀品质、期望他人的愉悦友善开始,建立亲密关系需要时间,但保持对亲密关系的信任和向往,一定能战胜孤独感,获得归属与爱。
参考文献
1 马鹏, 黄明明, 何必凯, 潘文浩 & 赵守盈. 大学生孤独感对抑郁的影响:基于潜调节的结构方程模型. 心理科学, 2021,44(5); 1186-1192
2 李德树 & 刘敏. 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研究. 西部素质教育, 2022年8月第8卷第15期
3 杨笑颜, 白玉佳, 于媛媛, 王晓琦, 吕婧 & 曹建琴. 大学生孤独感、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的交叉滞后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2年第30卷第1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