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新闻
  • 您的位置: 首页 >  快讯

    丹寨:苗绣产业带动苗族妇女绣出美好生活|天天热头条

    天眼新闻来源:2023-04-13 17:09:12


    【资料图】

    丹寨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西部,是一个苗族占总人口近八成的少数民族县,拥有7项国家级、22项省级、3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苗族文化璀璨多姿,几乎所有的苗族妇女从小就在长辈的传授下学习苗绣等必备技能,拥有非常广泛的苗绣产业基础。这里是贵州省“锦绣计划”的发源地,2013年6月,时任省长陈敏尔到丹寨县兴仁镇王家村调研时,王家村刺绣合作社的社员们为他展示了精湛的苗族刺绣技艺和刺绣作品,合作社组织者晟世锦绣民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英介绍,合作社订单覆盖五个村,带动苗族妇女利用农闲时间刺绣增收每月达上千元。陈敏尔同志对此大加赞赏,并勉励丹寨县要进一步发展民族手工业,成就“美丽事业”。两个月后,《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正式出台,贵州省的指尖经济从此扬帆启航。

    八年过去了,锦绣计划在全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毕节市黔西县调研时,化屋村的苗绣产业吸引了总书记的眼光,他在此留下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的金句。

    在“锦绣计划”的发源地丹寨县,注册的苗绣合作社已发展到11家,社员上千人,上千个家庭因为苗绣这个祖先留下的传统技艺而受益。

    晟世锦绣公司经理杨玲介绍,如今,该公司在扎根丹寨的基础上,业务已拓展到邻近的从江、榕江等县,共带动苗族妇女达2000余人,同时,其主营业务已从单一的苗绣转向苗绣、苗族织锦、苗族蜡染、扎染等多种苗族工艺,产品注重苗族工艺、苗族元素与时尚相结合,大受消费者欢迎,产品远销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

    陶忠英是丹寨县排调镇甲石村人,当地苗族属于因锦鸡舞而出名的“麻鸟型服饰支系”,俗称“锦鸡苗”。她从小就跟着妈妈学习刺绣,十二岁就成了寨子里有名的刺绣“小能手”,长大后,她也曾和同村的伙伴们一起到广东等地打工,2017年,她看到万达小镇开业后丹寨非遗手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游客也一天比一天多,便下决心在家乡开起了“苗族多彩文化服饰”,以制作刺绣服饰为主,2019年,她在紧邻丹寨县城的金钟易地移民搬迁社区开设了刺绣工坊,如今,每年销售额达30余万元,带动18名易地搬迁的苗族妇女实现了稳定就业。2020年,陶忠英被认定为丹寨县“苗族刺绣”非遗传承人。

    在陶忠英的工坊隔壁,是与她经历相似的苗族妇女潘皇益开设的“益家益苗族服饰”刺绣工坊。潘皇益出身在苗族服饰世家,父亲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母亲是村里最手巧的绣娘,她自己既打得一手好银饰,也绣得一手好苗绣,多次在县里举办的银饰比赛、刺绣比赛中摘金夺银,2019年被认定为丹寨县苗族服饰传承人。在县文化部门和社区街道的帮助扶持下,她在金钟移民社区开设了这家刺绣工坊,全年销售额达50万元以上,带动20余名易地移民苗族妇女每月平均增收2000元左右。与陶忠英不同的是,她还在“野心勃勃”地计划着,把自己的刺绣工坊装扮一下,才好接待非遗研学游的团队。她自信地说:装修好后,她每年接待研学团队的收入,一定会超过销售收入。

    据了解,丹寨的“苗族刺绣”工艺具有针法细腻、配色和谐、图案古朴等特点,2014年成功申报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至今,全县苗绣产品销售收入达1100余万元,带动上千名苗族妇女在家就能实现每月千余元的增收。

    供稿   丹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张瑞  

    关键词:

    下一篇:
    上一篇: